989阅读之声| 山区教育的孺子牛
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10-30 14:44:36
  • |
  • 作者:抚松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983次

山区教育的孺子牛

           ——记抚松县仙人桥镇西岗学区青岭村小学教师吕培民

  作者·石宪华  李德全


西岗学区位于抚松县东南边缘,与临江交界。学区内大山连绵,河川纵横,交通极为不便,各村小学散落在学区内的山岭河岔之中。在西岗中心校北面40多里的大山深处,有一个青岭村,吕培民就在这个村的小学任教。


吕培民,50来岁,个子不高,红红的脸膛,经常挂着亲切的笑容。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教师,怀着对山区孩子的炽热情怀,用30多年的青春年华,谱写了一曲感人的“孺子牛”之歌。


1985年,吕培民在西岗乡暖水村参加的教育工作,当时是山区教育极为困难的年代。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,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,他感受到了做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山村里的孩子渴望得到知识,更需要一个给他们希望,给他们翅膀的引路人。他下定决心,要做一个不辜负孩子们的好老师。于是,他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,一边在课堂上大胆尝试,在暖水村小学他埋头苦干整整7个年头,探索出了一套村小教师教得轻松,学生学得快乐的“快乐教学法”,深受学生的喜爱,多次得到中心校领导的表彰。


1992年的春天,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,被调到离家20多公里的西岗乡江沿村担任小学负责人。江沿村小学离家远,交通不便,面对困难,他没有退缩,没有抱怨,他深知江沿村的孩子更需要他。第二天一大早,他早早起来,洗漱完毕,简单的吃了点饭,就背上行李和一周的干粮,出发了。


在这春寒料峭的初春,20多公里的山路,积雪还没化完,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,肩上的行李也越背越重。然而他的步伐却越来越快,因为有几十个孩子正期盼着他的到来。就这样,将近两个半小时的“急行军”,越过了两条大沟,翻过了两座山,终于在上班之前赶到了学校。到学校时,头发、脸上、衣服上挂满了霜,后背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。


到任之后,便立即开展工作。白天他挨着班级听课、指导,帮助年轻教师提高讲课能力,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,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,晚上经常和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。就这样一周一周过去了,家里的农活扔了,自己的家扔了,但是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,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提高了,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,这所历年各项评比在全学区一直落后的农村小学,在年底一跃升到学区前列,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。


他被调到江沿小学工作的第二年春天,妻子回山东治病,家里只有10岁的儿子上小学。他既当爹又当妈,每到周一,他就早早地起来,准备好一周的饭菜,然后把孩子从睡梦中叫醒,嘱咐一番,托付给邻居照顾。有时孩子也会抱着爸爸哭着不放,但他还是狠心地把孩子送到邻居家,背上行囊准时走向自已的工作岗位。有时不放心孩子,也隔三差五回家看一次孩子,看完,第二天早晨就又匆匆返回江沿学校。有人说他心狠,当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时,也只能选择工作,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孩子在等待着他。


1994年的冬天,期末考试到了,他去中心校开农小负责人会。开完会后,顺便回家看看孩子,准备第二天早早回学校。可是第二天醒来一看,傻眼了,外面大雪纷飞,地上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。学生的考试是耽搁不得的,他来不及多想,背起试卷,蹚着二尺多深的大雪往学校走去,刚走了三四里地就浑身冒汗。过第一道沟时,由于雪深看不清路,脚下一滑,一头栽倒在雪中,滚下去两丈多远,幸好没伤着。起来拍拍身上的雪,爬出沟,又继续往前走。过了两道沟,爬了两座山,再过一片树林就到了。由于雪深,白茫茫的一片,他找不到走过的小路了,就索性向左走一段,觉得不对劲儿,就又拐回来,往右边走。就这样,他走走停停,停停走走,走错了再重新走。凭着他的记忆和坚强的毅力,终于走出了这片林子。到了学校,汗水湿透衣衫,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。老师们见了都说:“可遭死罪了,以为你今天不能来了呢?”他却说:“学生考试,这么大的事,我怎么敢耽误啊!”就这样,期末考试如期进行。


两年来,他没有因私事请过一天假,他在这条小路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。两年来行走了一万多里。这条路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。


2010年,他又被调到了中心校上班。虽说路途并不遥远,骑自行车也得30多分钟。后来买了一辆摩托,要是好天,15分钟就到家。如果碰上阴雨天,路上的黄泥粘在车轱辘上,摩托车走几十米远,车轱辘就不转了,只好下来抠黄泥,就这样走走抠抠,20公里的崎岖山路得走一个多小时。到了冬天,干脆吃住在学校,正好早上给教室生上炉子,让学生来到就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了。


2012年,为均衡发展和改变偏远村小的面貌,他又从西岗中心校调到偏远的青岭小学工作。班里有五个孩子,其中有两个离学校十多里地,每天上学很不方便。农闲时家长接送,可到了农忙,家长顾不上,孩子面临辍学问题。他看在眼里,主动骑车负责接送两个孩子上学、回家。冬天路滑不能骑车,他就给学生背着书包、领着两个孩子走;要是遇上下雪天,孩子走不动,他就轮换着背两个孩子。走累了歇一会儿再走,十里多地得走一个多小时,到了学校已经是汗流浃背,帽子上、睫毛上挂满霜,成了“白胡子老头儿”了。


中午学生吃饭也是问题,班里的孩子都带饭,有时遇上泡方便面,他就一一做上记号,生怕弄错了,影响学生情绪。就这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一晃两年过去了,他既做老师又做保姆,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为“老师妈妈”。


他班有两名留守儿童,一个是母亲离家出走,父亲在狱中服刑。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漂泊,寄不回来一分钱。两个孩子均与爷爷、奶奶相依为命。缺少父爱和母爱的两个孩子性格孤僻,行为懒散,不爱学习。为了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,提高学习兴趣,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80元钱设立了“特殊奖学金”,并制定了“奖学金”评比细则,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儿,改正了各种不良习惯。当学生拿到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“奖学金”,那份自豪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。他用无私的爱感化着孩子,让孩子享受到了暖暖的师爱。


他曾说过:“我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。从踏上教师这一神圣的岗位,30多年来,吕培民老师先后在西岗学区的暖水村、江沿村、新西岗中心校和青岭村四所乡村学校任教。30多年的坚守,他与大山为伴,与孩子结缘,用坚守和爱心书写了一位山村教师的不平凡。


他教的2013届学生,在中考中,五名学生,有四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抚松一中本部。他所教的数学课,在期末考试中,获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。崔庆宝同学在全县汉字听写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。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,他先后被评为“抚松县数学骨干教师”、“抚松县优秀班主任”、“抚松县教学标兵”、“抚松县优秀乡村教师”、“省级科研骨干教师”,他所执教的课在全县评比中先后获得三等、二等和一等奖,制作的课件在吉林省课件评比中获二等奖。


30多年的风霜雨雪,30多年坎坷跋涉,他用30多年的足迹,为西岗教育踏出一片崭新的天地;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山区教育人的信念与价值。他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大地的禾苗;他就像一头“孺子牛”,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。